幼儿游戏的策略

幼儿游戏的策略

幼儿园游戏现场指导的基本策略有哪些

维果斯基曾说过:“没有教育的作用,游戏就不会产生或者就不会停滞不前。

为了使孩子掌握游戏的方式,成年人的干预是不必要的,必须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上教儿童学习怎样做游戏。

”幼儿游戏的实践表明,教师介入指导游戏可以提升游戏质量和游戏水平,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发展。

那么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究竟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应该采用哪些策略来指导幼儿游戏呢?(一)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按照幼儿游戏的基本进程,教师在幼儿游戏中主要发挥四种作用。

1.为游戏开展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包括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丰富其相关经验,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安排布置游戏场地等2.细致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行为,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如游戏中的同伴关系,游戏的持续时间、专注程度,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关系,等等3.根据上述观察的情况,结合幼儿的特点,适时、适度、适当地参与幼儿游戏促进游戏顺利开展,帮助幼儿拓展和丰富游戏情节,提升游戏水平4.组织幼儿结束游戏,整理游戏材料,引导幼儿分享经验,提升游戏水平,酌情对幼儿开展游戏的情况进行总结 (二)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策略1.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 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幼儿游戏。

比如某幼儿在小超市中当售货员,然而无人前往超市购物,该幼儿无所事事,老师可以通过扮演顾客前往购物,和售货员交流,还可以假装购买的东西太多,引导幼儿上门送货。

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包括两种:平行式介入法和交叉式介入法。

(1)平行式介入法。

什么是平行式介入法呢?平行式介入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近似的游戏材料和游戏情节,引导幼儿模仿其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是一名游戏者,教师的行为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

当幼儿不会操作幼儿材料、游戏情节过于单一或缺乏创新时,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比如教师在活动区投放了新的材料,但是孩子只玩了一会儿,就因为没有更好地玩法而失去了进一步操作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幼儿身边操作玩具,建构更多的作品,开拓幼儿的思路。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还可以边说边做,一是吸引幼儿兴趣,二是教给幼儿操作的方法。

(2)交叉式介入法。

交叉式介入法就是教师通过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到幼儿游戏中,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

当幼儿游戏能够顺利开展下去时,教师则可以退场,不能待得太久。

2.材料指引介入法 材料指引介入法就是通过材料的提供达到指导幼儿游戏的策略方法。

游戏材料对幼儿的游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材料很多游戏就无法开展。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游戏材料,可以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拓展和丰富游戏情节。

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不同,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也不尽相同。

3.语言指导 语言指导是通过教师的话语达到对游戏指导的一种方式,它是游戏指导中非常重要,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所使用的语言是非常丰富的,而不同语言在游戏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一样的。

根据提问目的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教师的语言分为七类。

(1)询问式语言。

比如,“家里除了爸爸妈妈以外,还有谁?”“你什么时候给你的病人开刀?”“警察的工作是不是只抓坏人啊?”“拿不下了怎么办?”“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没有了,怎么办呢?” 上述就是询问式语言,询问式语言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

教师借助询问式语言把幼儿面临的问题情境描述出来,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幼儿面前,让他们思考并寻找解决途径,起到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作用。

比如,“家里除了爸爸妈妈以外,还有谁?”(用于拓展和丰富游戏情节,可以考虑加入别的的角色,比如“宠物”)“你什么时候给你的病人开刀?”(提醒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有的孩子刚刚还扮演医生,但很快就忘了自己的角色,到处闲逛)“警察的工作是不是只抓坏人啊?”(帮助幼儿丰富对警察的认识)“拿不下了怎么办?”(帮助幼儿思考更为合理的解决办法)“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没有了,怎么办呢?”(指导幼儿学会使用替代材料)这就是询问式语言所起到的指导性作用。

(2)建议式语言。

建议式语言,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通过给予建议,指导幼儿游戏。

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当发现幼儿在游戏中情节发展停滞不前或出现困难时,给予的不是直接的指导,而是采用建议的方式,比如,当发现一个幼儿试图把娃娃放在堆满东西的桌上而不方便摆弄玩具时,教师可以建议:“我觉得如果放在旁边会更好。

”当幼儿为了在麦当劳买不到油条而争执时,教师可以建议说:“麦当劳没有油条卖,那我们再开个卖油条的店吧。

” (3)澄清式语言。

幼儿的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有时候由于不太理解社会规则,或者模仿了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在游戏中表现出一些不符合规则的游戏行为。

据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讨论,澄清幼儿对事情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

(4)鼓励式语言。

鼓励式语言是教师通过鼓励或表扬的方式,激励幼儿把游戏行为继续进行下去或走向深入。

给飞机涂色 比如,孩子们在美工区开展…

学前儿童游戏的指导和方法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方法 角色游戏顾名思义,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需要我们更好地指导、探索,以寻求在园小朋友更大的发展。

而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在角色游戏中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环境,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角色游戏是新进幼儿园小朋友们的最爱,不需要老师的干预,只要给一个环境,他们就能玩得有声有色。

对小朋友们来说,角色游戏这四个字是比较陌生的,但是面对着布置好的环境,比如“娃娃家”,他们会忍不住地去摆弄摆弄,在与玩具的“交流”中他们会很简单地模仿成人的一些动作,会抱着孩子到其他“小朋友家里”串门,还会问“娃娃”一些简单的问题:“宝宝,你饿了吗?”“宝宝你要喝水吗?”……幼儿们把娃娃看作是有生命的,这些现象在开展“娃娃家”角色游戏时,是经常能观察到的。

因此,为幼儿提供较多的形象逼真的玩具,布置良好的区角环境,鼓励幼儿大胆玩耍是教师主要的任务。

一、材料——玩游戏的兴趣前提 角色游戏,离不开丰富的材料,材料越丰富,小朋友们玩得越起劲,特别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更注重形象思维能力,更要求教师为大班小朋友提供角色游戏的准备材料。

首先,要考虑材料、玩具的形象性。

一个个颜色鲜艳、形象可爱的玩具能促使幼儿产生玩耍、摆弄的欲望,玩具是小朋友们的最爱,一旦小朋友们爱上了玩具,那肯定也会爱上游戏,更会投入到游戏中来;其次,在准备玩具的数量上,也有所要求,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小朋友的年龄心理特点,都喜欢争抢玩具,而且一旦抢到自己手里,都很难协商,在布置“娃娃家”区角时,我们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娃娃,娃娃家的餐具,比如小碗、筷子、勺子、还有仿真点心水果等,用来招待客人需要; 再次,大班幼儿的玩具提供不需要太复杂,要根据幼儿的喜好准备适宜的材料,当材料适应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时,孩子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比如在“娃娃家”角色区域准备材料时,小朋友们更喜欢的是可以准备跟娃娃相关的材料,如娃娃的衣服、鞋子等,而一些空调、冰箱等家电,小朋友们似乎关注得更少。

最后,材料的增添要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递进式地投放。

在游戏时要注意观察孩子对各种材料的使用情况,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和活动水平对材料进行有效地增减。

比如在“玩具店”一开始,可以为小朋友们准备好一些常见的玩具,供小朋友们玩,也可以由小朋友们“购买”。

但是过一个阶段后,现有的玩具满足不了小朋友们的玩乐需求,这个时候再适当地增添一些新鲜玩具,重新引起幼儿玩耍的兴趣。

二、观察幼儿游戏,适时参与指导 当幼儿已经能自立开展游戏后,我们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游戏,但是也少不了必要的指导、引导。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情形是各不相同的。

在指导大班幼儿的游戏时,教师必须以观察幼儿的动作、语言作为重点。

其实对幼儿来说是能够和玩具“交流”的,而教师作为旁观者,站在小朋友边上,得用极其“认真”的态度来关注他们的游戏过程,“煞有其事”,这就是角色游戏要求我们做的。

除了欣赏他们的游戏过程,也应适时地指导,比如,拎着娃娃的头发了,揪着娃娃的耳朵了,等等。

可以反问小朋友,大人这样,你觉得舒服吗?或者老师可以参与游戏:“我好痛呀,你揪着我的头发。

”变声为娃娃的口气来说,幼儿更能接受,都能及时地调整自己抱娃娃的姿势。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我们老师还要不断地与幼儿交流,用交流来解释幼儿的行为,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生活、模仿成人劳动。

三、鼓励幼儿交流玩游戏心得 大班的小朋友,语言能力发展还比较好,要求他们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的游戏体会是需要一定时间来培养的。

教师在学期的初期首先应提供最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喜欢来讲讲游戏中的事 。

大班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 行为不受规则控制, 更不会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 同伴间一旦发生矛盾就无法解决或终止游戏或等待教师的帮助。

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 并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 有目的, 有计划地通过游戏的不同主题, 不同角色对幼儿进行教育和训练。

我们老师在指导中也可以以角色的身份和幼儿平行游戏来影响幼儿, 但要牢记幼儿在先教师在后的原则。

比如,看到“娃娃家”比较冷清,我就以客人的身份出现:“家里有人吗?”小主人过来开门了,我也参与到游戏中来,和小朋友对话,互动,一起“做家务”,一起“照顾娃娃”。

这样通过教师的参与游戏性指导, 使幼儿在游戏中主题内容得到继续与深化。

幼儿的一日活动离不开游戏,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之一。

怎样让幼儿爱上游戏,更好地参与角色游戏,让游戏成为有益于幼儿的活动,我们作为教师,在指导活动中,应及时反思,总结,共同探索游戏方案。

游戏分享中如何激发幼儿参与共同讨论?有哪些策略方法

户外体育游戏中教师的教师的指导策略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形式。

幼儿爱玩游戏,尤其喜爱户外游戏。

如何让幼儿不仅充分体验户外活动的快乐,而且还能使得动作发展和意志品质都有所提高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特点,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与指导,探索如何作为支持者给予幼儿最适宜的指导,不断创新方法,提供机会让幼儿掌握必备的运动技能与技巧,从而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一、 调整材料适宜性,创设良好的运动环境幼儿园户外活动形式多样化,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

除户外大型玩具设施外,要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巧妙添置、调整户外体育活动的各种玩具器材,同时也可以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不同功能的活动器械。

例如:在“让美丽的‘流星’帮助中班幼儿学习投远”案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活动材料;而在“试一试不同的高跷”案例中,教师则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准备了水平不同的活动器械。

二、 将活动内容科学化,将活动情景趣味化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科学性体现在活动内容的活动量上。

首先,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幼儿期,每一个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首先,体育活动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的体力,智力和能力条件,科学的选择和安排;其次,活动量、运动的强度安排也要科学且合理,同时注意动静交替,以免幼儿过度疲劳影响健康。

激发和维持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

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兴趣来源与活动本身,来源于教师的指导。

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游戏化,适合幼儿的情绪特点,小班、托班幼儿喜欢情节单一且具有呼应性的体育游戏,中班、大班幼儿喜欢一些有竞争性的体育游戏,因此在兼顾体育游戏趣味性的同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

如体育游戏“挂上小铃跳的高”,在游戏中,教师扮演兔妈妈,幼儿扮演小兔,教师还准备了“萝卜”,哪只“小兔跳的高,让小铃铛发出声音,就能得到“萝卜”。

又如,在体育游戏“彤彤跳过‘小篱笆’中,同样是教师当兔妈妈,幼儿当兔宝宝练习双脚连续向前跳过高15厘米的障碍物“小篱笆”。

望着前面菜地里的一个个“萝卜”,“兔宝宝们“都勇敢的跳过“小篱笆”拔“萝卜”。

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机械练习,既能吸引幼儿全身心地参与并投入体育活动中来,又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 依据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指导过程从易到难幼儿掌握并熟悉某一动作,必定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幼儿之间还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站在幼儿的立场,充分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把握幼儿内心的想法,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指导,同时也能让不同水平、不同需要的幼儿各有选择,从而最终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如对胆小、不爱动的幼儿,应该鼓励或带动他们一起活动;而对能力较弱、需要帮助的幼儿,则重点在于方法的指导。

四、 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娃娃开始。

幼儿创新能力是指幼儿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自身行为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即:幼儿为了一定的目的,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活动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教育教学活动、户外体育活动、早操、课间操活动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形式的优点,互助配合、取长补短,培养幼儿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幼儿体质。

同时,还可以不断拓展单个活动的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不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更利于幼儿活动能力的提高和拓展。

五、 把选择权交给幼儿—-给幼儿更多的“自由”在户外活动中,教师除了组织一些集体体育游戏活动外,还应给幼儿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运动器械,自由结伴,在快乐、有趣的环境中与人交流和分享自己发现的信息,这时,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游戏也变得更加轻松、快乐。

教师只需要认真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活动状况,稍加必要的引导,一定不要干预过多。

总之,幼儿体育活动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教师要不断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尊重和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勇于创新,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和积极向上的情操,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发展的指导方法和策略,有效地提高幼儿户外活动的质量。

幼儿益智游戏简单方法培养方法是什么?

幼儿游戏是以游戏为手段,以教育为核心 游戏的过程即孩子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

鉴此,鼓励幼儿游戏、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本应是无可非议的事实。

然而没有料到的是,当游戏的地位一旦被提高到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时,当教师认真地把游戏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时,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认识上的疑问和困惑便接踵而来。

首先是理论对实践的指问:“这是幼儿在游戏,还是教师在游戏幼儿?”“这不是教师导演的一台戏吗?”“分明是教学,何必非说成游戏?”“说是在游戏,幼儿的游戏体验在哪里?”“老师在为游戏而游戏,幼儿在为老师而游戏”等等。

然后是实践对理论的反问:“什么是游戏?”“游戏要不要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那样的话还是游戏吗?”“同一活动能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吗?”“游戏在教育过程中是内容还是形式?”“游戏是目的还是手段?”“怎样才算是做到了‘以游戏为基础活动’?” 正因为有这样一些问与反问,正因为实践需要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所以仅仅以一种抽象思辨的方法来阐述“是怎样的”就不够了。

因为某些抽象的理论并不直接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负责,所以我们还必须从事实出发,对“事实上应当是怎样的”作出分析,并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抽象出一种能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假设。

一、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谋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 (一)游戏与教育既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 就活动的本质来说,游戏和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

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而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

因此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之间平等的自主活动,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游戏侧重于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而教育则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组织的活动;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而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

就其活动的方向来说,游戏和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

首先,从游戏与教育的目的来看,游戏的价值在于实现儿童认识能力、运动能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其每一方面的发展又含有众多的内容,可以说囊括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

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纳入一个有计划的影响过程,通过体、智、德、美各育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只不过游戏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过程,两者在终点上达到一致,即游戏和教育的结果都是儿童的发展。

其次,从活动的内容来看,在游戏的自发探索过程中所涉及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知识经验,创造表现过程中所涉及的想象、构思操作,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动作技能、大小肌肉的平衡协调力,游戏规则的内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规则的理解、遵守和用规则进行的同伴协作交往等等,正是体、智、德、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对应于教育领域的游戏形式:更多体现造型想象的结构游戏(与美育有关),更多体现大肌肉动作技能的运动性游戏(与体育有关),更多体现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性装扮游戏(与德育有关),更多体现手脑并用和解题能力的智力游戏(与智育有关)。

也许正是游戏内容与教育内容的这种一致性,才有游戏服务于教育的可能性,才有根据游戏的特点设计的教案。

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游戏与教育内在联系的纽带,游戏对幼儿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教育对幼儿具有引导发展的价值。

游戏的特征和游戏的发展价值告诉我们,游戏这种活动形式,虽不是以获得系统而特定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的,但对前述能力的培养却是举足轻重的。

为此,幼儿园教育必须谋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

(二)“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也就是如何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

现实中的这种结合和转化,主要就体现在游戏要教育化和教育要游戏化的认识上。

游戏的教育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状态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

具体便落实在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育的游戏化,是针对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

具体就落实在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然而,必须提出的是,作为一种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以上对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的解释,似乎在情理之中。

但是一旦将这一认识转化为实践时,偏差和误解便会产生。

游戏的教育化,容…

针对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哪些策略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做准备运动,活动身体。

师:小朋友们,过会我们要玩一个游戏,现在大家跟着我活动一下身体,等下才能表现的更好。

小鸟飞,飞啊飞,拍拍翅膀飞啊飞。

(上肢运动) 小鸭走,走啊走,摇摇摆摆走啊走。

(下蹲运动) 小象走,走啊走,甩甩鼻子走啊走。

(俯背运动) 小马跑,跑啊跑,嗒嗒嗒嗒跑啊跑。

(跳跃运动)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小树,引出游戏。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小树)哪个小朋友能告诉老师和小朋友,树有什么好处?(能乘凉、小鸟可以住在树上……)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小树。

今天我们玩的游戏就和这小树有关。

游戏的名字叫“爱护小树”。

在我们旁边,地上画了个什么图形?(圆圈)小朋友们先拉好小手,站在线上,围成一个大圆圈。

2、老师交代游戏规则 师:老师把小树放在圆的中间,因为风好大,小树快被吹倒了。

所以我们先请一位小朋友站在圆内用手扶着小树。

圈上的小朋友就要手拉手边走边念:“小树,小树,我们都爱护。

”这时,扶树的小朋友可以随便叫一个小朋友的名字,比如:“XX,请你来护树。

一、二、三!”说完就松开手,被叫到的小朋友就要马上跑上去扶住小树,两人交换位置。

如果被叫的小朋友在叫他的小朋友到他位置前没扶到树,就是接着扶树。

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反应最快,最注意。

3、教师提要求 师:(1)扶树的小朋友叫名字时,声音要大声,清楚,让大家都听得见。

(2)扶树的小朋友要在数完“一、二、三”后才能松开小树。

(3)圈上的小朋友不能推挤。

4、开始游戏 教师与幼儿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醒,让幼儿更清楚游戏的规则。

5、分组进行游戏 幼儿人数较多,可让幼儿分组游戏,使幼儿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

(三)结束部分 1、教师对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师:小朋友今天玩的开心么?大家表现的都很好,都能遵守游戏的规则。

(找出未能扶住小树的原因)我要表扬XXX。

他反应很快,注意力很集中,跑得也很快,小树被他很快的扶住,就不怕大风吹。

小朋友为他鼓鼓掌,也为你们鼓鼓掌,因为你们也很棒 2、做做放松运动 师:小朋友也都累了吧?现在和老师做做放松活动,抖抖脚,抖抖手(舒展运动),然后回教室,小朋友口渴了要记得去喝水。

在幼儿教学中恰当运用游戏的方法是什么?

表不好复制,下面的论文缺一个表,如果你需要caj原文,给我邮箱发给你。

论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实践策略 彭海蕾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幼儿园游戏教学的目的是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以培养儿童的情感、意志、灵感、直觉 等主体人格特征。

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模式应具有探究性、交往性、形象性、生成性、多样性等特征;幼儿园的游戏教 学可以通过隐性和显性两种途径进行;在游戏指导中应采用师生互动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4)05-0087-05 幼儿园游戏教学的目的是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 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在具有自觉教育性的幼儿游戏 中健康成长,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

游戏教学把 非理性因素的发展作为儿童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内 容,更重视培养儿童的情感、意志、灵感、直觉等 因素,即以塑造儿童的主体人格为宗旨。

一、幼儿园游戏教学模式 针对传统游戏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 为当前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模式应具备以下特点: 1.由告诉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转变 对儿童来说,外部世界是一个神秘的未知世 界。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 以活动,特别是以探究式活动为中介的。

通过探究 性活动,儿童原有的认知图式会发生同化或顺应作 用,最终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平衡。

这是幼 儿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

然而,我们的幼儿教育为 了“效率”的目的,经常奉行一种简单化的教育方 式———告诉,忽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探究。

实际上,告诉式的教育既不是经济的,也不是效率 的。

这正如皮亚杰所说的,儿童独立摸索,看起来 是“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是赢得了时间。

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探究是以自己的现实生活为 中心的。

凡是与儿童的现实生活有关的世界都能引 起儿童的兴趣。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 儿童最关心或者与儿童有直接间接联系的现实生 活,采用观察、探究、试验和操作的方法,激发儿 童知、情、意的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扩 大儿童的生活空间与活动范围,激发儿童的广泛兴 趣与求知欲望,保持与拓展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 欲。

应该说,儿童对自己现实生活的探究,不只是 一个求知的过程,更是一个心灵陶冶的过程。

告诉 式的教育能让儿童求知,却不一定能陶冶儿童的心 灵。

由告诉式教育向探究式教育转变有利于儿童健 全人格的形成。

2.由认知性教学向交往性教学转变 传统的幼儿教育更多地注重于利用认知方式去 把握实在物质世界和符号文化世界,而忽视交往方 式对儿童感悟世界的作用。

儿童受教育,其目标不 仅是探究物质世界,学习文化世界,直接感受人的 精神世界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精神世界里不仅蕴 含着人的智慧,同时还饱含着人的情感、心灵和人 格。

幼儿教育作为一种人的教育,因而也必须是一 种交往的教育。

R·温克尔的研究就认为,任何交 往都可以被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任何 交往活动都必然会使人们有所收获,诸如获得知 识、规范、情感和行为模式等。

交往依托于一定的内容,更依托于一定的关 系。

就交往的角色关系而言,无非有两种可能,或 者交往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或者是有差异的。

有地位差异的交往一定会发生信息的补充性流动。

在幼儿教育中,补充性交往不只发生在师幼之间, 平等性交往也不只发生于幼儿之间,在许多情况 下,即便是平等性交往也会产生信息的补充性流 动,至少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会感到愉快、满足。

因 此,对幼儿的教育应多以角色扮演性的游戏为主, 积极创设幼儿之间相互合作的情境,同时还要加强 教育者与幼儿之间的共同活动,使儿童在交往中观 察世界,认识社会,感悟生命。

3.由抽象化教学向形象化教学转变 在幼儿教育中,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是幼 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可能性与认识符号意义世界的必 要性之间的矛盾。

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既是 意义的表征形式,又是文化的传承工具,像语言、 文字和图形等等对儿童了解世界、了解文化是十分 重要的,幼儿正是在同各种符号的接触过程中逐步 适应特定文化,学会相应行为的。

然而对幼儿来 说,有些符号是可以解读的,有些是暂时无法解读 的,因为幼儿的抽象思维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形 象思维还占主导地位。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符号系统 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幼儿与符号世界之间的相 互作用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临摹、摄入和记忆的过 程,还是一个体验、感受、表达和创造的过程。

游 戏教学实现幼儿教育内容由抽象化向形象化的转 变,并不会妨碍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相反, 它会因为教育内容的适恰性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 用。

4.游戏教学计划具有生成性 游戏教学强调游戏的自主性,儿童有自己支配 和选择游戏的权利,游戏计划不应是教师事先凭想 像制订的,而是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根据儿 童的需要及存在的问题来制订下一次的游戏计划, 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不断生成新的计划,可以使游 戏的开展更加能满足儿童的愿望和需要。

这样,就 避免了游戏指导的盲目性和导演性。

5.游戏…

如何理解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价值及其组织实施策略

让我们把目光投放在当前幼儿园,不难发现开展户外幼儿自主性游戏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活动形式单一、材料投放过于随意、教师控制过于频繁、没有有效利用户外场地、划分不够科学,等等,使得幼儿对户外游戏活动兴趣不浓厚,效果可想而知。

下面我们从科学规划场地、投放适龄材料、教师有效指导三方面阐述有效开展户外自主游戏的策略。

一、科学规划场地是开展户外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前提条件 科学规划场地不仅影响户外游戏活动的有效性,而且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和持久性。

有研究指出,空间的分隔会影响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效果,还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交往。

因此,科学规划场地确实是开展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前提条件,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无论户外场地的空间有多大、无论把场地分割成几个区,都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具体规划。

多样性的户外场地是开展游戏的重要资源,幼儿园的小山坡、沙池、小树林、草地等,都能在统一规划下物尽其用。

我园户外场地狭小,只有三个户外可利用的空间:大操场、小晒台、楼顶大晒台,怎么利用有限的资源更好地开展活动?我们专门组织老师分组讨论:可以开设哪些活动区?在什么地方设置?需要多大的空间?各区域之间如何更好互动?等等。

对本园游戏区域的设置进行统一布局,充分挖掘现有空间与材料,合理规划,巧妙利用,做到既让环境充满童趣,又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幼儿各种游戏活动。

如:大操场草地上设置成集平衡区、钻爬区、攀爬区为一体的综合游戏区,摆上长木凳、长梯凳、楼梯,供幼儿走平衡或在下面钻爬;三棵大树分别系上麻绳编成的爬网、软梯、竹竿,供幼儿攀爬;小晒台屋顶装上钢塑雨棚,设置成角游区,布置成“客家小剧院”、“客家小吃一条街”等;四楼大晒台设置成建构区,投放纸箱、可乐罐、木制、竹制等建构材料,引导幼儿开展主题建构。

户外游戏区域的划分和建置,极大地开发了幼儿园的环境资源,根据各区的特点,我们每天分时段、分年段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由于科学地划分场地,让幼儿能打破班级界限,互相交往,互相合作。

以班级为单位,轮流交换活动场地,为幼儿到游戏区域进行自主游戏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投放适龄游戏材料是引发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游戏的心理基础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需要的游戏材料有所不同,教师应熟练把握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为其投放适宜的适龄游戏材料,才能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游戏。

所谓适龄的材料,是指材料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发展水平相适宜,能引发幼儿高效的活动、积极的发展。

我们在材料的投放上要考虑适龄、有趣、有挑战性、成功感的材料,它们能激发幼儿参加的热情,调动积极性,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如:我们为小班幼儿投放游戏性、情境性、趣味性较强的材料,把户外活动场地和游戏设置得犹如游乐场,投放“打怪兽”、“给小动物喂食”、“荷叶下躲雨”等游戏材料,幼儿玩得愉快;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合作能力,且喜欢探索、喜欢挑战,于是我们为他们提供一些低结构的运动材料,如:玩玩板凳,投放一人一条板凳,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一个人玩的玩法:钻、爬、抬、拖等,他们很快发现几个人玩会更好玩,可以合作、竞赛,如:叠叠高、挑担子、过弯路、下斜坡等;中班幼儿合作、协调等方面不如大班幼儿,但他们也喜欢挑战,于是我们投放“赛马”、“闯关”等游戏材料,让他们尽情其中,玩有所获。

因此,我们一定要针对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选择和投放游戏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引发幼儿的自主游戏兴趣,强化幼儿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师有效指导是提升幼儿自主游戏水平的关键因素 如今的户外自主游戏活动已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同样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

所以,尽管我们强调幼儿在户外游戏活动中的自主性,但并不意味着户外游戏活动就等于自由活动,教师只要以旁观者的身份站在一旁维持秩序,或为幼儿添加一些游戏材料就可以了,教师仍然有责任对幼儿的户外游戏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只是指导过程中应该更多的是隐性指导,更要注意指导的有效性、艺术性。

户外游戏活动指导的核心是帮助幼儿提高游戏的计划性、目的性、有效性,引导幼儿学会选择,学会共处与分享,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而不是仅仅管理纪律,控制纷争与噪音。

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也是户外游戏活动的观察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

如何让教师的有效指导提升幼儿自主游戏水平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探索挖掘教材,引发幼儿游戏发展。

2. 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挖掘和利用各种适宜幼儿的游戏内容和资源,综合其他教育元素,多方位地引发幼儿游戏发展。

3. (1)“举一反三”的创意空间。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举一反三地运用游戏材料,使活动持续有效、创意无限。

如:在认识竹子后,让孩子自由探索其玩法,跨越、投掷、平衡,等等,孩子们是天生的发明家,他们在探索出各种玩法的过程中,提高了运动能力;认识纸后,了解了民间造纸,角游中开辟了一…

970797游戏攻略网 » 幼儿游戏的策略

赞 (0)